要让孩子愿意与家长分享自己的想法,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:
一、建立信任的亲子关系
1. 遵守承诺
对孩子做出的承诺一定要兑现,这会让孩子觉得你是可靠的,从而更愿意信任你。比如答应孩子周末去游乐场,就一定要安排时间去。如果因为特殊情况无法兑现,要真诚地向孩子解释原因并道歉,同时约定其他补偿方式。
长期坚守承诺,孩子会逐渐相信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,在有想法的时候也更愿意向你倾诉。
2. 尊重隐私
给予孩子一定的隐私空间,不要随意翻看他们的日记、书包、手机等个人物品。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隐私被尊重,会更有安全感,也更可能主动与你分享他们的内心世界。
如果孩子愿意和你分享一些私密的事情,一定要为他们保守秘密,这会进一步加深你们之间的信任。
二、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
1. 选择合适的时机
观察孩子的情绪和状态,选择他们比较放松、心情愉悦的时候进行沟通。比如在孩子完成一项喜欢的活动后,或者晚上睡觉前的温馨时刻。避免在孩子忙碌、疲惫或情绪不好的时候强行交流,那样可能会让他们更加抵触。
例如,看到孩子刚做完手工,满脸笑容,这时可以轻声问:“宝贝,这个手工好漂亮呀!你是怎么想到要做这个的呢?”
2. 创造舒适的环境
可以选择一个安静、舒适的地方进行交流,比如在公园的长椅上、家里的书房角落等。避免在嘈杂、有干扰的环境中,这样孩子能更专注地与你交谈。
比如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,和孩子一起坐在花园里,微风拂面,这种轻松的环境会让孩子更容易打开心扉。
三、采用正确的沟通方式
1. 积极倾听
当孩子说话时,要全神贯注地倾听,用眼神交流、点头等方式表示你在认真听。不要中途打断孩子,让他们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。
例如,孩子兴奋地讲述学校里的趣事,家长可以微笑着看着孩子,不时点头回应,等孩子说完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。
2. 理解与接纳
对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表示理解和接纳,不要轻易批评或否定。即使你不同意他们的观点,也可以先肯定他们敢于表达的勇气,然后再以平和的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。
比如孩子说不想上某个兴趣班,家长可以说:“宝贝,你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很勇敢。那你能告诉妈妈为什么不想上这个兴趣班吗?”这样孩子会感受到被尊重,也更愿意继续分享。
3. 提问引导
用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孩子分享更多的想法。比如问“今天在学校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发生吗?”而不是“今天在学校乖不乖?”开放性问题能让孩子有更多的发挥空间,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。
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回答进一步追问,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。例如孩子说在学校看到一只漂亮的蝴蝶,家长可以接着问:“那只蝴蝶是什么颜色的呀?它在哪里飞来飞去呢?”
四、给予积极的反馈
1. 赞美与鼓励
当孩子与你分享想法时,要及时给予赞美和鼓励。可以夸他们的创意、勇敢或者细心等。比如孩子分享自己画的一幅画,家长可以说:“这幅画好有想象力呀!你真的很有艺术天赋。”
积极的反馈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价值被认可,从而更愿意继续与你交流。
2. 分享自己的经历
适当地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故事,让他们感受到你也愿意敞开心扉。这会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,让孩子觉得分享是一件相互的事情。
例如,孩子说在学校遇到了一个难题,家长可以分享自己小时候遇到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,然后鼓励孩子也去尝试。